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2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2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0px;">
“1+X”课证融通路径与受众导向内容创作研究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5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5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0px;">
通化日报 2025-07-15
</div>
<div>
<img id="paperImg" style="max-width: 100%;height: auto" src="//img.founderfx.cn/epaper/202507/15/85a3858b75aa44ac9b64b029acb61431/4.jpg" alt="" class="page-img">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周来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关键载体,其改革效能直接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。“1+X”证书制度作为我国职教体系的创新设计,承载着深化产教融合、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使命,该制度的本质要求在于破除传统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认证间的壁垒,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动态平衡。因此,本文将研究课程与证书相融合的具体路径,以期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“1+X”课证融通的受众导向内容创作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受众导向内容创作的基本原则。受众导向内容创作是围绕学习者的职业需求构建教学内容,首要原则是需求响应机制,依据行业技术发展和岗位要求变化,动态调整教学内容。如机电领域的新能源设备维护课程,需根据能源技术迭代更新安全操作规程章节,确保证书标准与教学进度同步。关键原则为实践转化机制,将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。以建筑施工管理为例,需把“施工安全控制”证书能力点拆解为脚手架搭设虚拟实训等具体项目,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掌握知识要点。根本原则是双元协同机制: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内容开发。如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中,学生频繁出现视觉系统调试失误,企业工程师提出增加示教器操作实训练习。这种基于真实问题反馈的即时调整,确保教学内容紧贴工作实际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受众需求与教育内容的契合度。提升内容契合度需平衡证书体系统一性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,学习需求包含岗位基础能力、技术适应能力、职业发展能力。当前矛盾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于产业变革速度,比如数据安全法规修订后,相关课程调整延迟数月。而要实现契合需把握两个重点,能力分解对应,将证书能力项拆分为可组合的教学模块,如智能网联汽车维修证书中的“故障诊断能力”,可分为传感器检测、系统重置等独立单元,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节奏。契合度最终体现在知识迁移效果,学生能否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工作,如新能源汽车维修学员在实车检修中,不仅能按流程操作,更能根据异常现象自主排查原因。这要求教学中预留开放性问题训练,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“1+X”模式与受众导向内容创作的结合路径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课证融通与受众导向内容创作的融合点。课证融通的核心在于将X证书职业能力标准精准拆解为可实施的教学单元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能力项应完整转化为对应课程的实训模块,使教学内容切实匹配岗位基础要求。教学实施中必须保证能力项训练的连贯性,例如在工业机器人课程中,“视觉系统调试”能力项需安排连续两周的集中实训,涵盖参数设置、场景适配、精度校准等全流程操作,彻底规避技能学习的碎片化风险。同时需建立双向反馈机制:X证书考核通过率与技能短板数据应及时反推课程标准的修订;教学中发现的共性能力缺口,如智能设备故障诊断能力不足应推动证书考核内容的迭代更新,以此形成教学标准与职业要求的动态匹配闭环。这种深度嵌合既能解决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脱节的诟病,也能有效防止学校脱离产业实际盲目拔高教学难度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教育政策与实践中的融合机制。政策落地依赖三级执行体系的协同运作。国家层面制定课证衔接规范,例如明确老年照护证书对应护理专业核心课程;省级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将证书能力项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标准,以新能源汽车维修为例,动力电池检测能力被拆解为理论授课、模拟训练、实车考核三阶段,并预留技术更新课时;院校则通过校企联合教研室动态调整训练重点,如根据养老机构反馈新增失智老人照护技术模块。行业组织同步提供真实案例库支持教学转化,确保政策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教学行为,消除课程标准与证书要求脱节现象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“1+X”模式下的教育创新与优化路径。“1+X”模式的创新在于构建动态能力重构系统。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多个X证书,如CCNA(Cisco Certified Network Associate)和MCSA(Microsoft Certified Solutions Associate)形成个人能力组合记录,当企业提出新需求时可快速提取相关能力单元组成定制课程。而“1+X”模式的优化路径重点有两方面:基于区域产业升级重组能力单元,如将分散在电气、机械证书中的光伏技术单元整合为光伏运维微证书;追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,如晋升技术主管后的能力短板,反馈至课程优先级调整机制。这种弹性重组模式在保持证书体系稳定性的同时,精准响应个体与产业发展需求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“1+X”模式下课证融通的实施路径,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核心能力点为核心,将企业岗位要求转化为可教学的单元模块,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。而这需通过国家制定框架、省级细化标准、校企联合实施的三级协同,才能真正实现证书内容与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。在实践中,要动态跟踪产业技术更新和毕业生就业反馈,及时调整教学内容,为深化此模式,需重点推进三项工作:建立技能单元管理库,使课程内容能快速响应区域产业变化;打通企业参与教学的通道,将员工成长数据转化为课程改进依据;支持院校根据专业特色重组证书能力模块,从而精准培育市场急需的技能人才,实现职业成长与产业升级的双赢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本文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4年教学研究项目“1+X”证书制度下专业课程体系融合路径研究——以《新媒体文案写作》课程为例的成果之一,项目编号2024JY21;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“新媒体创作和受众研究”的成果之一,项目编号:CWYB202201。
</div>
<div class="content_type content_type_0007" data-content-type="content_type_0007" data-w-e-type="contenttype" justify-type="" hyperlinkid=""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(作者单位:四川文化艺术学院)
</div>